打機成癮可能是一個假象,其實是......
我們會否陷入以下這個循環?
當長期玩手機,極有可能被批評指責,同時父母極想孩子離開手機,而孩子卻感到自責,並慢慢跌落孤立和封閉的空間,結果只有從手機才找到開心的出口。
長期下來,孩子會感到自己不被關注、不被理解、缺乏歸屬感。如果孩子的生活又被排滿了各式才藝課程或補習,對自己的生活缺乏主導權,你會發現孩子的眼裡漸漸失去光彩,變得如行屍走肉一般。此刻,唯一令他們感到興奮的,就只有電玩了。到最後,連電玩遊戲也覺得無聊;但內心依然空虛寂寞,真實世界又如此無趣,只好再度回到螢幕面前。
也可以這樣理解孩子如何形成打機成癮:
1. 遊戲中的刺激(例如挑戰、獎勵和社交互動)會激活杏仁核Amygdala,導致強烈的情緒反應,特別是快樂和興奮。
2. 這些情緒反應會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Dopamine,這是一種與獎勵和滿足感相關的神經傳遞物質,讓同學感到愉悅。
3. 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則負責評估這些經歷,並決定是否繼續參與這種活動。當它感知到遊戲的快感超過其他活動時,可能會減弱控制衝動的能力。
4. 海馬Hippocampus記錄下這些愉快的經歷,使同學更容易記住這些刺激的情境,進而促使他們再次尋求這些快感。
因此,這樣的循環確實解釋了為何打機會導致上癮。遊戲帶來的情緒刺激和獎勵,通過影響杏仁核和多巴胺系統,最終影響前額葉的決策和海馬的記憶,形成一個強烈的上癮回路。
有人認為,真正有效的不是指責隔離批評,而是接納包容。
加拿大的心理學家亞歷山大 (Bruce Alexander) 在 1978 年提出一個新的主張:居住環境可能會影響老鼠的成癮行為,他把環境變成一個樂園、天堂,但角落仍有兩個水源,結果那些老鼠不但沒有上癮,甚至有點不喜歡那個會上癮的水源,慢慢亦不再理會它。
這個結果是否顛覆了我們對成癮的看法?
原來,當人有關係、愛、工作、滿足感、跟社會的結連,就不會因為服用過會上癮药物而成癮。所以,我們是跟孩子越拉越遠,還是憑着我們的愛,就算今日面對打機這個上癮的難關,都不會選擇越行越遠,反而把他帶走出去!
繪本《心情低落時的魔法咒語》說出了許多孩子的處境:內在孤單與空虛,讓大人有機會體認到,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最需要的就是實質陪伴,哪怕是一個擁抱、一句問候都好。其實,一個對生活一切缺乏動機的孩子,也很不喜歡這樣的自己。如果可以,他也想擺脫打機成癮,重拾對真實生活的樂趣。但是,這真的不是光靠自己的力量,可以獨力完成的。大人穩定且溫暖的陪伴是最佳良方。電子遊戲再有趣,也比不過父母的肯定、讚賞以及臉上的微笑;手機遊戲再刺激,也比不上窩在父母懷抱裡,聽父母講故事,與父母傾下計。
真實世界的人際互動,就是心情低落時的魔法咒語。
親愛的家長,你知道嗎?孩子一直在等著你。孩子的成長只是一瞬間,很快地,他會不再需要你,而你對他也會失去影響力。請放下手邊的工作,抬起頭來,凝視孩子的臉,陪伴孩子對話與遊戲。
不過,問題是我們真的沒有時間,也不知怎麼辦。對,這是真實的,所以把焦點放在每一天!
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哪怕,只有幾分鐘,也好!
Share this post